发布日期:2024-01-13 21:45 浏览次数: 次
明式家具 小凳子大来头每次去上海博物馆,都会特别留意一件无束腰直足直枨凳子。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珍赏》中详细介绍过它。还把它与另一件小黄花梨无束腰直足直枨小方凳放一起做了介绍。我觉得把它们放在一起更显“人情味儿”。
明式无束腰直足直枨小方凳,凳子黄花梨制。尺寸:28厘米见方,高度为26厘米。它为典型无束腰制式,凳面攒边打槽平镶装板,边抹做素混面,凳面下有牙板,四足间装直枨管脚枨。凳子虽小,从用材和工艺上,一点儿也不含糊。边抹、腿足、牙板、管脚枨用材粗硕, 尽显淳朴格调。
明式无束腰直足直枨长方凳,凳子黄花梨制。尺寸:长51.5厘米;宽41厘米;高51厘米。边抹素混面加边线,素牙子其边线,牙头有小委角。足材外圆内方起边线。管脚枨为直枨,正面一根,侧面两根。凳子面原来为细藤软屉,惜早已破损,后原式重穿藤屉,只是藤工较之前粗。
这两件家具原是被王世襄先生收藏,在王老撰写《古典家具研究》中,被详细解读过。难能可贵的是,王老在他的《明式家具珍赏》中,给这两件凳子的合影有做了解说:“从合影可见大小相去悬殊,但神韵极为一致”。
王世襄先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1985年《明式家具珍赏》与《明式家具研究》的相继问世。他不但创建了明式家具研究体系,还从人文、历史J9九游会、艺术、工艺、结构等角度完成了对明式家具的基础研究,还在鉴赏角度提出了家具的“十六品“: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浓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
就如同与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一般,寥寥几字,精准概括,将家具上的艺术风格与美学意境都娓娓道来。使得家具在作为日用器之外,也走入了艺术与审美的高度。
王老说的神韵,就是当你用心去看的时候,能感受到的人才有的气质,比如:娇憨、稚趣、或素雅、雍容等。家具就是个物件,我们赋予它们人的气息,也是为我们在生活中与它们朝夕相伴,它们的形制样貌与状况都是为愉悦我们的身心。
看到这里你就会发现,难怪这两个凳子放在一起如此和谐,是它们的内在明式家具的风格相同,只是表现方式不同罢了。淳朴,素雅,稍加粉黛,便是母亲。而拙朴、娇憨、稚趣的宛若稚儿。同源同根,大小表现手法略有不同,故而如此和谐。
值得一提的是,这张方凳尽管小微, 却在那方寸之间,将明式家具的巧妙之处用榫卯结构,展现得淋漓尽致 。简简单单中镌刻着岁月的斑驳。
“杌”字在古代字书《玉篇》当中的解释是“树无枝也”。杌凳和椅子都是坐具,区别在于椅子有靠背,而凳子没有靠背。
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杌凳随着垂足坐的普及而发展起来。到了宋代,杌凳的形象已经和现代的凳子形象十分接近了。
汉魏时期,随着佛教文化东传,“胡床”即杌凳的前身,首先在寺院及上层社会流行,敦煌壁画中描绘有坐胡床的妇女,胡床的样子与现在的方凳相似,说明我国最迟在魏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杌凳了。
魏晋时还流行一种圆形坐墩,形式为两端大、中间细,上下位平面,样子类似腰鼓又类似捕鱼罩笼,故而又被称为“筌台”或“筌蹄”,直到唐五代时期还有使用。唐代中期以后,其他类型的坐具也多了起来,如杌凳、月牙凳、绣墩等。绣墩与“筌台”的样子正好相反,为两端小中间大的花鼓形式,宫中妇女及舞乐歌女都常使用绣墩。但更受唐朝贵妇人喜爱的,是在当时大放异彩、华贵雍容的月牙凳。在杌凳类家具中,月牙凳与绣墩堪称“闺中专属坐具”。
宋朝时期,坐墩的制作又有了新品种,如藤制坐墩、彩漆坐墩等。自宋以后,坐墩的形逐渐向小巧精致发展。明清时期杌凳和坐墩的形式多种多样,明代主要有方、长方、圆形几种,清代又增加了梅花形、桃形、六角形、八角形和海棠形等等。
总的说来,杌凳类坐具大体可分为方、圆两种形式,而以方凳种类最多。在各种形式的凳子中,又分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类。有束腰的可以做出曲腿,如鼓腿彭牙、三弯腿等;而无束腰的都用直腿。有束腰的足端都做出内翻或外翻马蹄,而无束腰的腿足端不作任何装饰。凳面的板心也有许多花样。有各色硬木的、有影木心的、有木框漆心的、还有珐琅心、瓷心、大理石心等等。
方凳中有长方和长条两种。长宽比差距不大的一般统称方凳。长条凳板面窄而长,俗称“板凳”,有可供一人坐或可供二人并坐等不同形式,一张八仙桌四面各放一条长凳是城市中酒楼、茶馆中常见的使用模式。此种长条凳常见多为一板为面,四腿侧脚明显,俗称“四劈八叉”,四足占地面积当是面板的两倍以上,因而显得牢固稳定。还有一种板面较宽的长条凳,称春凳,形如炕几,可容二人并坐,因坐面较宽,不坐时也可用以放器物。
以上介绍的几种杌凳,凳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实际上,在明代绘画作品中,还存在一些圆凳、椭圆凳、海棠式凳、扇面式凳等等,造型非常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