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2-04 22:37 浏览次数: 次
全屋智能?来自建筑设计狗的不完全指北今年 5 月,在事务所经手了一个家装项目,涉及到了智能家居的部分,由于本人作为一个折腾党已经搭建智能家居多年,也折腾了各种智能硬件,于是便借着一个室内装饰项目需要,对目前市面上比较大的几家全屋智能品牌做了一个全方面调研。在历时数月对接了十几家服务商之后,终于对这个行业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结合本人的折腾经验,给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帮助到正在经历装修以及希望对这个行业有所了解的朋友们。
智能家居的搭建,最好发生在房屋装修完工前,因为各种传感器与智能硬件都需要涉及各种预留条件。你当然也可以通过各种魔改或者针对性的产品来在装修完之后补救,但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所以,本文主要考虑新房装修或重新装修的情况。
搭建一个智能家居系统,听上去很酷,但事实上这几乎是一个很难一蹴而就的事。所以在开始实施你的智能家居计划之前,不管你是打赏自行搭建还是选择交由全屋智能服务商搭建,你都需要以下两大准备。
早年间物联网概念横行,一时间所有的家电都给自己加上了 WIFI 和 app 控制。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用过微波炉的 app 控制,但是我知道智能家居绝不是给所有家居加上一个遥控器这么简单。智能家居是为了减少我们生活中的重复劳动,让人更懒,让家庭的「硬件」能随心而动。而想要实现这一点,最主要的就是需要先梳理自己生活中重复且可被预测的部分。
比如:我每次回家之后都需要打开门厅的灯,并且为了防止隐私问题,我需要关闭家内的摄像头,同时,因为畏寒我需要关闭空调。此时如果室内已经亮起温馨的灯光就再好不过了。此时这个场景就可以被归纳为由门禁解除为触发器的一连串自动化,它可以让家中的各种电器更贴合你的生活习惯,但是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的生活习惯。所以第一步,你需要先了解你自己。
除了对内反省,也可以通过在论坛上查看别人的自动化来获取灵感,但是过度复制别人的生活往往效果并不好,比如前一阵盛行沉浸式回家,它很炫酷,也很抓眼球,但并不适合所有人。据我的经验来看,一般情况下当你下班疲惫地摊在沙发上,或者早上不想起床的时候,脑子飘过「要是有一个机器仆人能为我代劳就好了」的念头,大概率就是你最需要的智能场景,毕竟懒是人类的第一生产力。
人都是善变的,今年的你和明年的你,可能对于客厅的使用需求就完全不同。不仅如此,目前的智能家居硬件市场也如同十年前的手机市场一样,发展迅速,更新极快,如果一开始没有做好准备,后续的升级就难免出现遗憾。
虽然无线网络的发展也极其迅速,最新的 WIFI 6 几乎已经可以代替家用千兆网络了,但是智能硬件的网络更新并不快,并且网络的短板也很容易成为选购智能硬件的限制条件。所以我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为每个房间都预留至少一条千兆网线。
要知道即使是 WIFI 6,在两堵承重墙背后也难免卡顿失联,一条预留的有线网络,不仅可以保证基本的网络通畅,还可以避免后期升级由于无法走线,舍近求远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体验降级。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为智能面板位置也预留一条网线,这会进一步提升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对于不同的智能家居平台,无线网络设备的选择也有其偏好性。对于目前全球主流的三大智能家居平台:米家、苹果以及 GoogleHome:米家平台推荐采用自家的路由器,可以并入智能系统,且带有一根独立的 ioT 天线;苹果平台如果监控需求可以考虑选购 受 HomeKit 保护的路由器 ,在隐私保护上更进一步;而对于在国内无法使用的GoogleHome,软路由是必备的。而除了以上三个平台,带机量大,覆盖广,运行稳定是所有智能家居路由器选择的普适性选择。
除了网络条件,作为能源供给的强电也是需要考虑的,最需要注意的是家里的开关点位常规做法都是单火线的J9九游会官方网站,而智能开关是需要零火线都有,以便为开关的智能模块供电,虽然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单火线的智能开关产品,但是大多数都采用了电池供电,比起原生的零火线产品总还是会有一定程度的妥协。
如果还没开始管线装修,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都按零火线布置。除了开关,其他诸如智能多路断路器,智能电表等设备还可以进一步实现智能控制整个房间的电路通断、随时查看用电量、估算电费等场景,让家庭的整个电力系统都融入你的全屋智能。
兼容性是智能家居保证持续迭代的重要基础,除了智能家居平台的选择,你还需要留意家中的固定电器是否能兼容智能。主要涉及安装后一般不会轻易更换的暖通系统,比如空调在选购时如果是分体机(大部分家庭安装的空调)则没有什么大的限制,至少可以通过红外控制。而对于中央空调的选购就需要提虑了,建议提前咨询智能家居品牌,可以获取中央空调的兼容列表,目前以各家咨询结果来看大金的兼容型号最多的。
新风系统则需要另外考虑,有一些中央空调是自带新风功能的,需要提前和智能家居品牌沟通他家的温控器是否能够同时兼容空调和新风功能。但是由于新风空调也是近几年才普及,目前看来各家的兼容情况都不太好。如果新风系统是单独设置的,还有一定机会,目前多个平台都有对应的温控器模块。
除了空调新风,许多北方家庭会希望地暖也能够智能调节,但是通过与多名智能家居从业人员的沟通,智能地暖目前是一个伪需求。尤其是对于普及率最高的水地暖来说,地暖的调温延迟很大。主要原理就是通过电磁阀控制地暖管流量,基本上反馈时间至少需要 5 小时以上。就好比你在操作一台延迟 5 小时的电脑,这种情况下智能系统并不能比手动调节水阀偷多少懒,再加上一年基本只需要调一次,给地暖加装智能温控意义不大。
总的来说,如果预算充足,希望全屋智能能控制家里所有的环境电器,那就需要在采购家电之前就考虑好选择哪个智能平台,并根据兼容性来选择空调新风地暖等家电。如果已经决定了环境家电再来选择智能平台,就会异常痛苦,总要面对顾此失彼的妥协。而如果是小户型或者预算有限,各种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产品也可以通过红外、射频等功能曲线救国,比如空调采用智能红外遥控、新风采用智能新风机、地暖手动控制,则无需考虑兼容性之类的问题,选择也更加灵活。
平台选择一定程度上指导了你后续设置智能家居的一切行动,所以一定要提虑清楚哪个平台更加适合自己。在我们讨论品牌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智能家居的控制方式。
智能家居平台根据控制方式主要分为有线智能和无线智能,这其中的有线和无线指的并不是整个系统中有没有线,也不是 WIFI 和有线网络的区别,线指的是控制线,有线智能利用智能模块以控制线直接联系设备与控制面板,基本都是采用私有协议,最主要的部分是控制模块。
打个比方,全屋智能常见的智能窗帘,在有线智能平台里它就是一个单纯的电机,而在无线智能平台里,这个智能窗帘电机就变成了电机+智能模块的集合,窗帘电机需要联网或接入其他无线 有线智能
这样对比下来,有线智能的窗帘电机更便宜和简单,如果家里窗帘电机很多,那么可能只需要一到两个智能模块就可以完成电动窗帘的智能化,而智能面板-控制模块-电机之间也全部采用有线的私有协议通讯,抗干扰能力比起 WIFI、ble 或者 zigbee 都强了不止一点。
由于有线智能设备都是采用有线通讯,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通讯只能采用网络,所以这方面的稳定性和无线智能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如果网络出现问题,有线智能还是只能在家里通过控制面板像传统开关面板一样来进行控制。并且由于私有协议,智能音箱一类的产品基本无缘,各类手机 app 也是各家独立开发的版本,可以说有线智能的智能程度比无线智能要弱不少。
目前在做有线智能的品牌基本上还是那几个传统电器品牌,飞利浦、西门子、罗格朗,而作为个人消费者,你能接触到的也就是各个品牌的下级代理商,有些代理商甚至同时代理了好几个品牌,由于私有协议、再加上产品大多都需要编程调试,整个智能家居的设置和施工都没那么透明,自己动手基本不可能,只能选择代理商来进行全程设计施工。
相比之下,无线智能就要灵活开放多了。还是刚刚的智能窗帘场景,不需要考虑控制柜放在哪,不需要在天花板上布一堆线,甚至连插座都不需要留(有些智能窗帘电机带电池)。你可以用开关控制,也可以用手机,用智能音箱,甚至可以让电机根据你的闹钟时间或日出时间来自动开启。
以米家产品为例,主推的通讯协议从 zigbee 变成了 ble,又从 ble 变成了 WIFI,现在又要变成 Matter,虽然体验一直在变好,但是智能家居不是快消品,这种快速的迭代会导致手里的产品会很快过时,因此选择一个稳定、有一定的延续性的协议以及平台对于后续的使用和升级也尤为重要。
目前来说,米家作为国内接入量最大的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 依托 ios 的庞大用户体量在全球接入量也数一数二。再加上海外的亚马逊和谷歌,智能家居目前还是被这几个平台四分天下。但这四个平台虽然各自体量都不小,彼此都是封闭生态,并不互通,而这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选择了其中一个平台就总是会有一种被生态绑架的感觉。
而前文一直提到的 Matter 协议,就是由众多智能厂家一起起草的开放协议,它的愿景很美好,就像接口中的 USB 协议一样,希望可以通过一个协议让各家的设备在各自的平台上都可以使用。打个比方,目前支持 HomeKit 的产品都比米家的产品要贵一些,如果米家设备支持 Matter 协议,那我就可以之间在 iOS 家庭中控制米家设备了,这对于消费者是非常利好的。
但是截至 2023 年 10 月,虽然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支持 Matter 协议的产品,但是各个平台还没完全开放对 Matter 协议的支持。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进一步观望 Matter 协议的产品普及,如果最近就要考虑购置了,则可以考虑一些积极推进 Matter 的平台,如 aqara、yeelight、HomeKit。
全屋智能服务商,可以简单理解成手机厂商们的线验店,提供了产品销售、场景展示、设计施工等服务,但是与 Apple Store、小米之家等手机厂商的线下店不同,全屋智能服务商更类似于家具厂家的代理 + 分销模式,每一个门店的销售、设计、施工团队都是独立的,这意味着同一城市的三家门店给出的施工方案、报价和工时都是不同的。所以选择门店时也不一定遵守就近原则。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自为战,每一个服务商门店的销售、设计、施工团队也是独立的,这往往和门店规模有关,但这也意味着他们不一定经过了严格的标准化培训,门店的施工团队基本都是自己找的几个水电工或者老板亲自下场开干,设计团队就更混乱了,以销售为导向的设计,最终结果只能是把你家变成一个全屋智能展厅。
比起电商自购更优惠的价格。比起在某宝某东自购,服务商们由于规模效应和内部价格,可以做到比个人消费者更低的价格,尤其是量大的情况下。
安装辅料全包。一般情况下服务商都会提供安装服务,所涉及到的一切辅料也可以一起采购,这意味着你不用准备安装工具以及涉及到的各种线材、绝缘胶布等辅料。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辅料也会是服务商的一个盈利点。
简单的安装调试。各种灯具、磁吸轨道、智能墙面插座以及电动窗帘的安装,以及组网和调试,服务商可以全部代劳,甚至于一些简单的家庭网络安装也能接单。
一对一维护。大多数服务商都会提供入住后 30 天的驻留维护,也就是作为远控工程师加入你的智能家庭中,提供 24 小时的远程服务以及当天的上门维护,这期间的各种软件问题都可以随时解决,包括情景模式的设置,或者帮你设置自动化,对于一些对智能硬件了解不多的家庭很友好。
总的来说,服务商的服务主要是考虑到降低用户的入门门槛,大部分情况下可以解决安装调试中产生的所有技术性问题,但是仅限技术性问题,你仍旧需要注意
举个例子,服务商可能会根据观影模式向你推销 RGB 氛围灯带,根据某书平台上爆火的「沉浸式回家」向你推荐各种线性灯槽。爆款情景模式,看起来很炫酷,很新奇,但是大多数照明情景模式并不时候居家空间,在逛展厅时看到的各种场景并不一定适合你的生活习惯,在上头下单之前,记得先梳理一下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墙面插座安在哪、安几个、是否真的需要把家里所有开关都换成智能的?服务商的出发点肯定不是从你的体验出发,更多的销量才是他们的设计目的。
智能灯带、智能射灯、智能筒灯、智能轨道灯,全屋智能在展厅里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像酒店一样的各种灯光场景,并且这也是目前各大厂商的一大盈利点,再加上智能厂商大多在照明行业大多属于新入门选手,灯具素质也参差不齐,建议在全屋智能中将灯具与分开购买
。大多数智能灯具都是采用灯具自带的方式,这种集成绑定让大多数消费者以为只能购买该厂商的灯具才能实现展厅里看到的各种炫酷场景。但实际上,所有全屋智能厂商都有单独的模块,这些模块大多兼容「dali」「0-10v」等标准调光协议,你完全可以购买另外的老牌灯具厂商产品,再搭配相应的即可,有些品牌的还可以支持多路控制,这对于降低成本和减少接入点数量都有帮助。
除此之外,着重提一下照明设计,大多数全屋智能服务商甚至于一般的装修公司对于照明设计(也就是灯安在哪里,安几盏)都是完全的门外汉,我不止一次在展厅或者实际案例中看到了无主灯在沙发正上方安射灯,客厅一圈 RGB 灯带,家里全是线性灯,客厅一堆磁吸轨道灯等情况。这种过犹不及的情况太常见了,钱也花了,效果却不好。无论是在智能方案设计还是装修方案设计中一定要注意和设计师表明不接受灯具的滥用。
另外如果是你的设计师对照明设计并不在行,我建议你减少固定灯具的点位,每个空间保留基本的功能性照明,追求美观的活交给可以移动的装饰灯具,如台灯/落地灯/吊灯,我国发达的小商品制造业等让你在网上找到任何你想要的灯具,用他们来慢慢填充并最终形成你独一无二的家,比在天花板上安一个一年开不了一次的 RGB 灯带要合适的多。
如果一开始就打算一步到位,在前期设想时就已经确定全面接入智能家居了,那么多达几十甚至上百个的智能设备,从电商购买绝对没有从服务商批量采购便宜,服务商们一般都是可以从厂家直接调货,可以拿到比面向 C 端更低的价格,而且量大的话多半还可以包安装。
就像找装修设计师一样,全屋智能服务商的「设计师」中也难免有一些不靠谱的,再加上设计师本身既是选手又是裁判,很容易出现效果失控的情况,如果在装修中本就找了室内设计师,就可以在确定平台之后让设计师参与到智能设备的选品中,尤其是开关插座面板、灯具
如果没有设计师,那就只能自己多看展厅的实物效果了。如果已经敲定了其中一家服务商,可以向服务商索要样品在现场看效果。总的来说,全屋智能设计师这个行业目前现状是入门门槛低且新,鱼龙混杂,这其中的风险只能通过自己多费心来规避了。
对于全屋智能这几年的高速发展,虽然目前对于廉价的非智能传统电气产品没有造成太大的冲击,但是各个传统电气厂商都意识到了危机,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全屋智能产品,但是目前来看绝大部分厂家都还是抱着传统电气行业的惯性思维来思考的。
对于此类厂家,只能推荐给追求绝对稳定性的同时又希望有一点锦上添花的「智能」成分的用户了,但是考虑到价格和体验的话,性价比又略低。此类厂商基本只能联系到私人代理商。
比起国内的发展,海外的智能家居市场竞争也不弱,而国内出海厂商惯常的策略是先卷一波参数和配置,再加上国外智能家居大平台也就御三家(Apple、Google、Amazon),所以在这些平台上的体验一般都不错,归国之后由于低知名度和较高的售价基本都选择了进军 B 端,但是高兼容性,不错的稳定性以及配置上的堆料使之无法忽视,虽然绝大多数厂家都没有面向 C 端的门店或展厅但是在官网大多也能找到所在地区的 C 端代理商,如果预算可以接受的也可以考虑。
一个开放的平台能够给你在搭建全屋智能时就有极大的自由度,在这里一定要提及 Homeassistant,作为一个开源的智能家居平台,它极大的兼容性和社区活跃度让你可以把各个品牌的智能家居产品整合,再加上可编程的自动化,让 Homeassistant 无法忽视。当然,如果你不想折腾,米家、HomeKit 以及未来的 Matter 也是很好的开放平台的例子。如果你决定入门 Homeassistant,以下是几个适合入门的论坛或文章:
开放的平台也可以增加对各种第三方智能控件的兼容,各种 DIY 制品的搭配有时能产生比普通 C 端智能产品更智能的自动化,比如座位压力传感器、USB 上电检测、射频万能遥控、智能电表,这些 DIY 制品扩展了全屋智能的覆盖程度,有时能搭配出意想不到的自动化场景。
有许多朋友都或多或少了解过米家的服务器瘫痪导致的智能开关失控,以及各种摄像头的泄露风波,目前连米家也在推广本地控制,自己动手搭建的全屋智能如果能减少云端的依赖(如在 Homeassistant 接入各品牌产品时采用局域网控制),就可以进一步提升全屋智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当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是没办法彻底摆脱各个大公司的云端控制的,所以也不要对此有什么本地化执念,有余力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云端服务的依赖即可。
智能家居交互主要分为主动交互与自动交互,前几年各家都在发智能开关、智能音箱、语音助手,这就属于简单的主动交互,但是我们反复提及早期的主动交互基本还属于是把开关面板换成屏幕或者语音,这并不够智能,只能是更方便了一些。
如果说主动交互解决了最基础的」遥控全屋「的控制功能,那么自动交互才是智能家居之所以」智能「的核心。而对于自动交互,主要还是集中在智能家居自动化这个功能上。米家、HomeKit 以及 Homeassistant 等三方开源平台的自动化功能都已经做的很完善了,如果你本身就对编程有一定的了解,应该很好上手。
在文章的一开始就已经提到,要想实现符合自己的自动化,就要先梳理自己的生活规律。除了被动整理,其实主动的规范化自己的生活场景也是一个途径。而搭建全屋智能,本质上也是对自己居家生活的编程,加强对于自我的理解,也有利与尽早达到人家合一的境界。但是我相信,在未来随着 AI 的发展,只要我们愿意牺牲一点点隐私,AI 迟早能代替这一步, 比你还懂你自己 。
随着各个厂商的研发,Matter 协议的推广,智能家居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普及,无疑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趋势。然而,目前全屋智能市场的混沌发展也不可否认。随着各种不同标准和技术的涌现,各个厂商都希望能独占生态,快速的产品迭代也会导致智能家居产品的保鲜期较短,而各路代理的非标准化运营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混沌。
因此,我依然建议各位在选择智能家居品牌时保持中立观望的态度,不要急于敲定一个品牌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更加成熟,标准更加明晰。而在此之前,只有尽可能的选择开放的平台。